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0702物理学

发布者:王乐水发布时间:2023-04-28浏览次数:10

UG环球视讯官网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授权学科代码0702

授权学科名称物理学

授权级别 □博士R硕士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海洋声学

海洋声学方向是国内最重要的声学教研单位之一,带头人王宁教授是军科委深远海领域专家。该方向培养的水声人才占全国40%以上,海洋声传播理论研究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研究成果在国防建设上得到重要应用。

2.海洋和大气光学

海洋和大气光学是本学科的另一传统优势方向,其海洋激光光谱和激光雷达技术享有盛誉。基于激光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拉曼光谱仪、深海LIBS系统,“深海热液化学场多光谱联合原位综合探测系统”应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国际首台分子光谱鉴频多普勒激光雷达、空天海多平台直接与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应用于海底观测网及冬奥会、载人航天、建国70周年阅兵等重大活动。

3.低维凝聚态物理

该方向以凝聚态物理、量子力学、表面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为基础,采用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方向有固体材料发光特性及其应用、晶体材料动力学特性的计算机模拟、相变过程的实验和数值研究、有机自旋电子学、味物理中的强相互作用、纳米材料在海水综合利用中的应用等。

4.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研究特色鲜明,在国内外率先研发水下量子密钥系统并完成海试、基于量子技术的水下光通信、量子雷达研究,首次提出零面积脉冲控制实现绝热加速的新方案,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1000A水下电流发射设备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热爱科学,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努力培养具有坚实物理学基础,既能在物理学领域有效开展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又能从事相关海洋应用研究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物理和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学位标准

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达到以下要求的可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硕士学位。

1.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创新成果的完整呈现,是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申请答辩之前要完成3-4万字数的学位论文,论文须是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较为完整的学术工作的总结,论文应体现出硕士生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的学术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应当反映出作者具有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所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要求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同时要求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格式规范,内容真实可靠,严禁拼凑和抄袭。学位论文应如实反映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研究工作;论文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

2.相关创新性成果

相关创新性成果是评价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参考。硕士学位申请者须满足下列四个条件之一:

1)发表SCIE\EI期刊,或者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可的核心期刊目录发表期刊1篇。

2)在被EI检索的英文投稿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3)获得1项国家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

4)其他经过认定的高水平成果。

(四)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既开展物理学基础和前沿研究,又凝练出海洋中的声光电磁等基础物理问题开展研究,同时发展基于声、光、电磁、量子的海洋探测及相关技术,形成了海洋声学、海洋与大气光学、低维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4个研究方向,兼具开创性、继承性、唯一性和前沿性。

本学科具有“双一流大学”的优质生源,努力培养具有坚实物理学基础,能开展物理学和海洋技术交叉研究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本学科近几年大力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师资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1)师德师风建设与导师责任落实总体情况

①本年度组织教师学习《UG环球视讯官网“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共UG环球视讯官网委员会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UG环球视讯官网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

②组织学习党的两会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同时加入青岛微电子产业链党建联盟,并参加624日的联盟揭牌仪式,为学院提供了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2)主要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专任教师基本情况如下表:

专业技术职务

专任教师人数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海外 经历人数

外籍教师人数

博导人数

硕导人数

正高级

10

10

4

0

7

9

副高级

8

8

4

0

0

8

其他

12

11

2

0

0

11

总计

30

29

10

0

7

28

本学科聘任国际知名物理学家以及多位院士为顾问,指导本学科培养体系、研究方向的建设,指导本学科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本学科聘任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建立理工融合的多元化教师队伍,联合开展学科建设和指导研究生工作。除专任教师外,本学科另有8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支撑海洋声学、光电仪器的开发工作,10名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工作。

2.科学研究

学院在水下原位光谱探测技术方面获得丰硕成果,研制了水下原位光谱探测设备具有技术先进性,例如深海原位LIBS系统是目前国际上体积最小、工作最深的系统,成果报道引发国内外同行密切关注;水下二氧化碳探测技术方面比现有商业化设备响应时间提高两个量级,在顶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进行了报告,基于这些先进的技术,该团队申请的“深海化学场多光谱原位探测系统及应用”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及社会服务,研制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系统、深海LIBS系统和深海二氧化碳传感器先后多次参与青岛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所主持的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调查工作并发挥作用,参加申请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2年度本学位点共发表顶尖期刊9篇,包括 Phys. Rev. A, B, D, Phys. Rev. Res. 等。2022 年度新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青年基金2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经费项目课题1项。本学位点本年度到账经费300余万。

3.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科有国家级平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以及海洋物理高端仪器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支撑。其他代表性平台包括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 3 号”科考船)、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市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等。本学科获批山东省学科精准培育计划。

4.奖助体系

本学科研究生奖助体系: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注重奖优,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注重公平,资助研究生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助研、助教、助管(简称“三助”)津贴注重酬劳,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研究生学习奖学金和研究生学术(实践)创新奖学金奖励人数均为当年入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的40%。同时,本专业学生2022年度还获得了中国银行研究生学术之星奖学金等社会奖学金。

(二)人才培养

1. 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招生选拔工作。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稳定,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生源结构不断改善。2022年本专业在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三个方向招生。2022 年三个专业共录取22人。为了保证生源质量,陆续出台了鼓励本科生报考的政策和方法,本年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继续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同时派硕士生导师利用开会或寒暑假到国内相关大学宣传招生政策,展示我们学校学位点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众多考生希望与导师进行联系的情况,学院教师介绍中注明了导师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招生类别、电话、电子邮件等信息,方便考生联系。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生源结构不断改善。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招生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生源结构发展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2022届物理学专业新生毕业院校有河南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

2.思政教育

本学科是UG环球视讯官网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基础学科,秉承“立德树人,博学育才,尚学善思,求真笃行”的育人理念,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凝聚立德树人合力。

1)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一引领、两围绕、三深化”的工作体系。学院党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制定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围绕“五个到位”和“七个有力”开展专题研究,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升;深化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推动学科在服务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助力一流大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抓牢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学院党委-教工支部-授课团队”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立足学科特色,通过“引力课堂”“信先锋”师生理论宣讲团,依托量子物理实验室、光学光电实验室等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主干课程,拓展育人功能。为授课团队配备学生助教,师生共建大学物理助教服务队,服务全校物理类课程40余门次,覆盖学生3000余人,定向帮扶学生200余人,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3)抓牢育人队伍建设,构建“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育人共同体。领导干部践行“一线规则”,定期联系学生班级和党支部,零距离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探索在研究生班级设立班主任,完善“四位一体”育人联动机制。配齐建强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辅导员队伍,实施“辅导员能力素养提升计划”,开设“辅导员第二课堂”,推动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

4)抓牢育人平台完善,打造“三牵引三特色”的第二课堂品牌。以“歌尔众创空间”建设为牵引,构建“八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学院主导、教师指导、企业参与、学生实践的科研育人特色;以“东乡行”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为牵引,构建“一导向、两主题、四平台”的社会实践体系,形成“感恩-回馈-成才-奉献”实践育人特色;以“学海行远”朋辈导生队伍建设为牵引,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海味+信味”文化育人特色。

5)抓牢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深化“两个同向同行”的工作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前沿同向同行,邀请欧阳自远院士、高文院士、杜希平少将、李保文教授等专家学者开设“未来讲坛”,树立“厚德笃志、勤思敏行”的学科文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新媒体建设同向同行,构建立体、多维、全覆盖的新媒体矩阵,发布推送近5千篇,点击量300多万,增强思政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

3.课程教学

1)强化海洋特色、实践能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多维度、交叉性课程体系,从知识、能力、人格素养多个维度立体设计课程体系,在加强物理学基础理论课程、夯实学生物理基础的同时,基于海洋特色物理学科的定位,强化海洋特色,开设了水声传播原理、海洋光学、海洋观测平台与传感器导论等海洋相关课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基于“东方红3号”科考船等平台增设了“海洋科考认知实践”等实习实践环节;为适应物理学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指导学生修读机器学习、FPGA等课程,从而构建了多维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2022年物理与光电信息科学交叉博士点开始招生,实现了硕博贯通培养。

2)实施研究生课程质量提升计划

配合研究生“专业实践训练”课程教学,2019年以来投入500 多万元建立了实践教学实验室,包含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光子纠缠、金刚石NV色心量子传感、扫描电镜等实验项目及仪器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实践训练的条件和教学质量。基于多项优质课程和教育教改项目,吸纳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运用智慧教室、Bb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线上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研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学者授课、开展学术讲座,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建立“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986年始开展课程教学评估,帮助教师提高授课水平,从“点”上保障教学质量。2000年开始实施教学督导制,开展全方位的“教管”服务和支持,从“面”上着力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通过上述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保障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4.导师指导

导师指导是决定研究生质量培养的关键。经过多年建设,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团结进取、富有朝气的学术队伍。目前物理学硕士点共有硕士生导师28人,博士生导师7人。多名教师出境访学。与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导师对研究生的全程学习进行指导,包括导师举办学术讨论班、开组会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论文阅读、讨论班等形式对研究生实施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研究生需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有些研究生是科研项目的梯队成员。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听10个学术报告。对学位论文严格要求,从论文选题工作开始,鼓励和激励研究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术论文。

5.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对研究生学术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学术规范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探索精神、学术创新意识、独立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助管”等各种岗位,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制度保障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依托学校及学院“研究生百川讲坛”、“前沿讲座”等不同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平前沿讲座。因疫情影响,学术报告多在线上进行,及时将学术报告传达到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学术交流

受疫情影响,2022年度本学科未派出研究生赴境外开展联合培养。学院研究生积极参国内外学术交流。目前在境外的联合培养学生也会在联合培养的境外院校积极开展相应的学术交流。

7.论文质量

本专业对论文质量严格把控,首先对学风建设严格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充分重视学生论文质量,从选题、修改、答辩准备等环节对学生加强指导和督促。另外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查阅文献、书籍等方面提供便利。本年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增加了综合审核环节,对通过答辩的论文进行审核。从选题意义、创新程度、研究内容、结论验证、撰写逻辑、书写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评审,给出综合审核意见。本年度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22年毕业生学位论文外审均一次性通过。

8.质量保证

积极参由山东大学主持的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物理学科建设,目前已获批。与联合育人单位共同搭建高规格科研育人平台,共同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共同打造高质量科研教学资源,共同构建高效协同育人机制。

按照《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定》,组织了学位论文外审,学位审核等工作,规范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强化了全过程质量监管,健全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对招生、开题、预答辩、答辩、综合审核、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六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淘汰的细则。管理机制方面,落实导师组制度,设立反向追责。同时学院每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培训,邀请有经验的导师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历向大家阐述研究生导师的使命、责任和定位。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介绍了本学科点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详细解读了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以及新变化,增进了新增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直观认识。本年度组织了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邀请郑荣儿教授做专题报告。研究生导师们就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加强学术交流、挖掘学科特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加强了共识。

9.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方面,本年度继续通过开设《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加强对于学生的学风教育。通过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明确了学术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同时,引入一些反面案例,使学生明确学术不端的边界。同时,本年度分批次对研究生进行了教育。组织研究生新生,毕业生以及导师交流会,将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传达到每一位师生。结合信息时代网络便利化,将服务时间前置,在新生未入校前就建立了新生交流群,群中包括本年度所有新生,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学院研究生秘书及部分教授等。在群中对新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科研兴趣,增强专业的荣誉感以及对学术的敬畏心。

10.管理服务

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调停课提前报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听课,并且听取学生反馈,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等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在奖学金发放等环节制定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使研究生的评价有章可依。

11.就业发展

2022年本学科毕业研究生13人,其中3人读博士,包括南方科技大学,UG环球视讯官网等。协议就业7人,劳动合同就业2人。2021年本学科毕业研究生9人,就业8人,剩余1人联系出国。整体就业率88.9%,毕业去向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及涉海科研和事业单位。其中1名研究生就职海信集团有限公司,1名研究生就职歌尔股份有限公司,1名研究生就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1名入伍,1名毕业生去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工作。2020年本学科毕业生8人,其中科研设计单位5人,国有企业2人,其它事业单位1人。

12.服务贡献

海洋是本学科的重要服务和应用领域。本学科长期利用声学、光学、无线电以及量子物理的原理与方法,全海域立体化研究海洋的声、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及相应的海洋探测、监测原理与技术,培养了一批海洋科技专家,包括中国南极科考第一人董兆乾,曾淳、李琪、王新龙、陈卫标、李忠平、郭永刚、夏铁坚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和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在2022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山东省二等奖。

13.学生培养成效

本学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成为海洋特色物理学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学生积极求知问学,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韩雯岍和邓慧等 2 名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New journal of physics”等顶尖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由研究生组成的量子团队荣获2022量子计算黑松客全国大赛第9名。研究生量子团队在华为AI创新大赛中获得4项金奖。CCF“司南杯”量子计算编程挑战赛国家一等奖。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超过80%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东乡行”西部支教志愿者活动。

代表性学术成果:

序号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卷期号

发表时间

第一作者

论文类型

论文级别

1

Stochastic learning control of adiabatic speedup in a non-Markovian   open qutrit system

PHYSICAL   REVIEW A

106, 062612 2022

202212

解阳阳

SCI

顶尖

2

Dimerization-induced   mobility edges and multiple reentrant localization transitions in   non-Hermitian quasi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B

  

105

202202

韩雯岍

SCI

顶尖

3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ivity Based on Antisymmetric SpinOrbit Coupling

NANO   LETTERS

Volume 22, Issue 22

202211

刘加乐

SCI

顶尖

4

Optimal photon polarization towar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nonlinear   Breit-Wheeler pair production

PHYSICAL   REVIEW D

Phys. Rev. D 106, 056003

202209

高允全

SCI

顶尖

5

Development of a new tropical cyclone strip segment retrieval model for   C-Band cross-polarized SAR Data

Remote   Sensing

1637

202203

吕乐恬

SCI

顶尖

6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measurement imperfections on quantum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 superiority for the Clauser-Horne-Shimony-Holt game

Optics   Express

30卷第15

202207

王硕

SCI

顶尖

7

Inverse-coefficient black-box quantum state preparation

New   journal of physics

24

202210

王升斌

SCI

顶尖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计划

(一)上一年度改进工作推进的情况

针对研究生培养环节不够细化,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硕士研究生全过程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根据《UG环球视讯官网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细则》和《UG环球视讯官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学院制定了《UG环球视讯官网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定》,并于202246日发布。学位点根据上述文件,严格执行了从招生,开题,学院抽审以及最后答辩等环节,规范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切实提高了培养质量。2022年学位点论文外审全部通过。

(二)目前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位点研究方向稍显分散,导致学位课设置相对困难。部分学位课的设置稍显随意。整个课程群的系统性还需要加强,课程设置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考虑。

2.部分导师以及研究生对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学位点对于教师的选派,对于教学过程的监管还比较薄弱。

(三)下一年度持续改进计划

1.进一步凝练学位点研究方向,找准自己的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在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汇报等环节由导师组把关。

2.结合新时期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形势,以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要求为准绳,持续进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

3.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加强课程监督机制,设立研究生课堂“督导”,保证授课质量。

4.打造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后备人才培养。在未来5年内,物理学科将会培养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打造老中青结合的导师队伍。